查看原文
其他

职业生涯这些年,我曾犯过的三个认知错误

吃草的罗汉 技术琐话 2019-04-21



在我的记忆里,从我刚懂事的时候起,父母就时常在我的耳边唠叨,总是些人生哲理、 处世方法之类的大道理,有时甚至还会逼我去做一些事让我厌恶的事情,不明事理的我总是敷衍了事。当时的我认为父母多此一举,始终觉得他们所描述的场景永远都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。


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唠叨犹如细胞分裂,逐渐演化成了我那自以为是的态度,狂妄自大的性格,以及保业守成的洞察力。直到有一天,我在职场中遭受了沉重打击,回到家中得我在妈妈的面前流下了混浊的泪水,到这一刻我才明白,他们当年所描述的场景原来离真实世界是这样的接近。

     

     图1. 通常我们认为的职业成长线路


      图2. 我的职业成长之路跌宕起伏


记得《精进》里有一段话,大致是说在这个世界上,有许多短平快、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,也有许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、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。而对于后者,往往先入为主的认知偏差,会使得我们在判断上产生错误,最终让你的长期投入失去价值,职业成长也会变得跌宕不堪,即使你拥有再高的智商恐怕也难以幸免。


我从业18年,从 2000 年至今一共 18 年,整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,甚至还有一些波折,而引起这些波折的原因却是我的那些认知错误。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,我曾犯过的几个认知错误。


| 演讲只是一项装逼的技能


2017年,在北京QCon收获明星讲师后,有不少朋友问我,“王老师,您的演讲很有特点,不仅激情昂扬,而且充满情怀,不过有一点觉得奇怪,您从业17年,怎么从来没见你在历届QCon有过分享?这是你的QCon首秀吗?”


是的,这不仅是我的QCon首秀,而且还是我以公开方式进行演讲的首秀。


在此之前,在我的认知世界里,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只需要具备对需求快速理解的能力、服务复用性的能力、系统规划与抽象的能力、良好的文档习惯,外加写出一手既漂亮,又具有艺术气息的代码,谁只要能做到以上几点,那这哥们就可以上天了。什么?演讲与分享的能力?只有不懂技术的才去装逼呢,你让那些站在台上的哥们来解决下我们的BUG试试,他能行吗?



我不否认演讲是一种能力,但它没啥用,充其量只能算一项装逼的技能罢了。


这当然是一个很荒谬的论断,因为一场演讲,尤其对于技术演讲来说,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,如果光能说会道,夸夸其谈,而内容上缺乏实战的总结与经验,架构上又缺乏广度、深度与高度,其结果必定会落一个满嘴跑火车,吹牛吹上天的臭名,搞不好还有被封杀的可能。反之,一场精彩的技术演讲,不仅能让你收获众多粉丝,扩大交际圈,提升公司与个人的知名度,还能试图通过把自己的快乐与经验分享给他人的方式,换取对情感和归属的需要。


当了解到这些之后,我的认知发生了变化,趁着年轻,抓紧时间,所以我做出了改变。


先从学会总结开始,毕竟干咱们这行是很容易被淘汰,很容易落伍的职业,比如某某新技术这两年很红火,具有领先性,学会了就能安身立命,但没落起来也很快。因此,除了给自己设定学习目标之外,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也是极其重要的,比如每次完成一个项目,完成一段代码,都应当有目的的跟踪该程序的应用状况和用户反馈,随时总结,找到自己的不足,虚心向他人请教,这样做,不仅能给将来的演讲累计素材,也能起到抵制自己的拖延症,逼迫自己成长的目的。


再从积极响应学起,只要有主办方邀请你去参加技术大会,无论心态再乏,身体再累,也不论是在哪个省,哪个市,认真对待,不仅要经过公司内部试讲,还要虚心请教身边有经验的大佬们,抱着 “演讲虐我千百遍,我待演讲如初恋” 的心态迎接每一场演讲。


所以我觉得,想要实现一个目标,就要付之于行动,要么平淡一生,要么发奋图强,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。



| 不会写代码,你还有脸叫资深工程师?


2004年,在东方购物的时候,团队里有一名资深工程师,不仅行业经验丰富,而且还时常跟我们说一些技术圈的八卦新闻。当时的我,脑海中充满着java与C++的各种关键词,感觉他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,口中的新名词更是让我感到新鲜,与他的每一次交流都能让我回味许久。


两个月后,随着第一代电商系统的顺利上线,整个团队进入了难得的休整期,开始陆续对之前的代码进行调整。



我的任务是对订单系统中的数据类方法进行注释加固,也许是为了表现,原本三天的工作量,我通过通宵的方式,硬是在第二天上班之前完成了,而那名资深工程师,不仅没被分配任何任务,而且还神龙见首不见尾,几乎每天都见不到人影。


某天上午,我早早地来到公司,看他已在座位上,便问他。

我:“你每天不在公司,跑哪去了?”

他:“去供应商哪谈第二代系统的系统集成方案去了呀”

我:“第二代系统集成方案?第二代系统不还在规划吗?”

他:“对呀,就是因为在规划,所以才去谈系统集成方案呀。这中间牵涉许多成本与报价的事,挺麻烦的。”

我:“没明白,系统集成?服务器不早就买好了吗?还集成啥?”

他:“我跟你说不明白,你好好地写你的代码就行了。”

我:“那你怎么不写代码?你会写代码吗?你不是资深工程师吗?”

他:“我不会写代码,我的职责是系统集成与运维的范畴,在这块,我的段位应该算资深吧。”

“你就吹吧你,不会写代码,你还有脸叫资深工程师?”


这次交流,实在可以用不欢而散来形容,还差一点吵起来。


不过这也不奇怪,当时的我没经历过团队协同工作模式,对专业技术分岗完全无法理解,在我的认知世界里,搞技术的都应该能写出一手既漂亮,又具有艺术气息的代码,连代码都不会写算哪门子工程师?不是走后门进来的,就是个十足的骗子。


这其实是一种认知偏差,因为术业有专攻是正常的事情,就像有些数据库大神,对编程语言不一定精通,但却对某个商业数据库特别精通,别人解决不了的难题,只要到他手上立马药到病除。这样的人,别说号称什么资深工程师,就算称其为一代宗师也不算过分。


| 管理不就是指挥员工做事吗?


在我职业生涯的程序员阶段,无论在哪家公司,我总对自己的老大有着相同的鄙夷:


就知道指手画脚,你懂什么?满嘴的仁义道德,满肚子的大道理,你懂技术吗?管理谁不会?不就是指挥员工做事吗?咱们俩换换,我肯定比你强!


因为心中存有这样的认知,所以在工作中总会对上司提出的各项目标进行挑战,长此以往,不仅遭人恨,而且还会被人贴上低情商的标签。可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,总觉得怀才不遇,是他们不识人才罢了,只有不断的跳槽,也许才会偶遇明君。


也许是机缘巧合,我在职业生涯的中前期就管上了团队,可结果却差强人意。



比如,为了充分了解下属的工作内容,我曾要求部门小伙伴在写的每封电子邮件中都要抄送给自己,然后每周定期开会对他们邮件中的沟通风格屡加批评,还要求他们按照我的方式加以改进。几个月后,好几位小伙伴受不了压迫,向我的上级投诉,而且实际证明在这种被监控下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表现更差了。


再比如,我从不组织技术架构的讨论,也不提供职业规划与发展的建议。为什么呢?因为我觉得我是老大,需要跟你们讨论啥?给你设计好,你照做就行,如果不会,就干掉你,招个会的。至于职业发展的那些事,你自己不去想明白,还要我替你想?我是你爸吗?


还比如,动不动就指天画地的给下属画饼,问题是平时从不为他们考虑,就把人家当工具使唤,在90后当道的今天,人家会吃你这套吗?


直到那一天,我在管理中遭受了沉重打击,我才意识到这种认知是错误的,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,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管理者呢?


简单说,应发自内心的去尊重你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,努力的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,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,创造机会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,管理的职责绝不是指挥员工做事,而是对整体的战略目标执行结果负责,控制整体,让每个人各司其职,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益。


说到这,想起对音乐指挥家的一则评价:

一场精彩的音乐会,只有指挥才有一份总谱,整个乐曲大到结构和声、小到每一个细节的强弱音色,全部牢牢地印在他的脑子里。而乐手们人手一本乐谱,但每个人的乐谱都是不一样的,只有自己乐器的分谱,相互合作,才能演奏出动人的旋律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心理学家说过,人类总习惯于搜寻迎合自己观点的信息,而忽略掉那些与之相悖的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,很多人都误认为自己的认知才是正确的,才是有意义的。所以,许多人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,都期望证明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,但结果却一些令人沮丧或滑稽的后果。


而我们唯一能做的,也许只有期待自己早日醒来,只此而已。


欢迎关注本文作者的个人微信号:👇

这是一部历史放映机,播放着一名技术老兵旅行途中的点点滴滴,有仰望星空的畅想,也有脚踏实地的历程。与您共同遇见未知的自己,每周更新技术、管理和成长思考的原创文章。



 往期推荐:

   ……

关注本公众号,欢迎订阅。


技术琐话 



以分布式设计、架构、体系思想为基础,兼论研发相关的点点滴滴,不限于代码、质量体系和研发管理。本号由做馆老司机技术团队维护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